丹霞山

人在漳州丹霞萃金牵出漳州旧府衙的


文武官员双门进出分区办公

江焕明新书中宋时双门顶示意图

市区台湾路与香港路交会的丁字路口,就是双门顶(资料图)

漳州市区中山公园,是漳州旧府衙,谁都知道。但作为府衙,它经历几次变身?占地面积变大还是变小?和它相关的几个地名,双门顶、经历司、卫衙官署又有啥来头?文武官员各在哪办公?

  漳州文史学者江焕明的著作《丹霞萃金》问世,书里说到的漳州旧府衙亮了,因为,藏着它的“前世今生”。

  双门顶

  古:进入府衙的大门

  今:香港路与台湾路交会的丁字路口

  当你站在香港路与台湾路交会的丁字路口,告诉你,双门顶到了!

  在民国的漳州地图中,依稀可见这条线路,即是漳州城的中轴线。府衙坐北朝南,就在这条中轴线上。

  其实,宋时,府城已完善。

  江焕明说,据考证,州衙由东西两大片组成:府大堂及分理政务的各司(科)设在东区;军务衙署则设在西区,宋代钤司署、明代漳州卫衙、清代漳南道署等军事机关都设在西区。

  《漳州府志》记载:“旧制,漳南道与漳州府卫共一鼓楼,同门出入”,原来州衙前为一座鼓楼,当时官方负责报时,鼓楼中装有铜壶漏箭,用来报更计时。鼓楼外则是一座辟有双门的门楼,东“崇仁”、西“怀恩”,俗称“双门”,老百姓都叫它“双门顶”。

  宋元时,文武官员都由双门进出。比如蔡襄,公元年在漳州任钤司署军事判官,就出入双门办公。后明知府甘瑛向朝廷请示,获准在府衙门前开辟一条直道以便利进出,就是现在的始兴南路,改道后出行就少拐一次弯。

  听江焕明说,鼓楼被明朝知府唐九德拆毁,“双门”极有可能同时在那时被拆除。

  经历司

  古:掌管府衙印鉴、公文出入转呈

  今:成小胡同

  据记载,民国八年(年),陈炯明在漳州建立闽南护法区。他认为府衙占地太大,于是开辟了芳华横路、芳华直路(芳华南路、芳华北路)两条纵横交错的道路,将府衙切割成四块。部分旧府衙及后花园被建成现在的中山公园。

  现在,中山公园内仍保留府衙文官办公的大堂和仰文楼。从光绪年间的漳州府衙图可知,掌管府衙印鉴、负责公文出入转呈的经历司在大堂和仰文楼旁,在同一院落,现在却分别位于芳华北路的东西两侧。

  芳华北路现在是一个繁华的小市场。而住在经历巷的老人说,经历司官署先转为官邸、宗祠,后逐渐演变为民居院落,形成小胡同,不过名称至今仍沿用官署旧名,叫“经历巷”。

  卫衙官署

  古:军事指挥所

  今:已变居民区

  漳州卫衙官署,明洪武三年设立,“卫”是当时的军事指挥机关,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在漳州,除了有镇海卫,还有漳州卫。

  江焕明说,今台湾路西段旧称卫口街(芳华南路至青年路)。因漳州卫衙设于该地段而得名。卫衙后迁走,卫衙房产转售入民间手中,“卫口街”叫法自明代以来一直保留下来。现今台湾路北侧华南小巷,以前称“卫巷”或“卫衙内”,现今的芳华里、芳华小巷与华南小巷平行,两者之间就是卫衙的位置。因为谐音,“卫衙内”讹化成“围仔内”。而正确的叫法,反而鲜有人知。

  漳南道巷则位于芳华里和经历巷之间,共有二段,分别位于台湾路和芳华横路北侧,原本是一条完整的巷道,因地处原漳南道官署而得名。

  







































白癜风初期如何治疗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gpxinjiapo.com/dxdl/162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