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
规格包装:10ml/支*6支/盒
适应症:清热,宣肺,平喘,利咽。用于小儿外感,邪毒内盛发热恶寒,咳嗽痰黄气促喘息,口干音哑,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口服。
成分及成分功效
麻黄、炒苦杏仁、石膏、甘草、黄苓、板蓝根、北豆根;
辅料为:蜂蜜、蔗糖、苯甲酸钠。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能抑制气管炎性刺激,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发挥显著平喘作用。
苦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能抑制延脑咳嗽中枢,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镇咳作用持久;能抑制气管炎性刺激。
石膏:石膏及其制品的微孔结构和加热脱水性,可以降低体温,并且在和知母合用时可以增强药物功效。
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能明显促进咽、支气管粘膜分泌、稀释痰液、增加支气管纤毛蠕动、加强排痰。
黄芩: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因此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如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等,也有解热、抗病原、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板蓝根:是一种药材,其性寒,味先微甜后苦涩,具有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利咽之功效,能减少菌体蛋白质合成,破坏细菌超微结构,从而发挥抗感染作用。
北豆根: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主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肝炎、便秘、毒蛇咬伤等症。
麻黄与麻黄碱的区别
麻黄是我国应用历史悠久的中药材之一,直至今日仍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二者作为拟肾上腺素药物,被广泛用于多种制剂中。麻黄是一种药用植物。
麻黄碱:能兴奋交感神经,药效较肾上腺素持久,口服有效。它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有显著的中枢兴奋作用。
外感风热的病因
外感发热燥火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即所谓“阳胜则热”的病机。外感发热的病理性质为阳气亢奋,即属热属实。其不同的病变和临床表现,则是由感邪的性质和病邪作用的脏腑部位所决定。如病邪影响发病,火热之邪为病,热变较速,发热为主;湿热为病,其性粘滞,风寒为病,则有一郁而化热的过程。又如病位影响发病,随病邪作用的肺脾肝胆、胃肠膀胱等的不同,则相应脏腑的气机发生紊乱,因而就有不同的外感发热病证。
外感发热病变,病机以阳胜为主,进一步发展则化火伤阴,亦可因壮火食气而气阴两伤,若病势由气人营人血,或疫毒直陷营血,则会发生神昏、出血等危急变证。
作用机理
1.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麻黄挥发油乳剂有解热作用。
2.苦杏仁具有镇咳、平喘,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还有抗炎、镇痛,抗肿瘤作用。
3.石膏其性燥,味甘而辛,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
4.甘草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
5.黄芩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因此具有清热燥湿。
6.板蓝根具有消肿,抗过敏作用。
7.北豆根具有咽喉肿痛、肠炎痢疾、风湿痹痛作用。
制备方法
麻黄、石膏加水煎煮半小时,再加入苦杏仁等五味,煎煮2次,第1次2小时,第2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约ml,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加蜂蜜g、蔗糖g及苯甲酸钠3g,煮沸使溶解,加水至总量0ml,搅匀,冷藏24-48小时,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注意事项
1.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食物。
3.婴儿应在医师指导小服用。
4.高血压、心中病患儿慎用。糖尿病患儿、脾虚亦腹泻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发热体温超过38.5℃的患者,医院就诊。
6.医院就诊。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9.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医院就诊。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产品特点
1.低硼硅玻璃瓶、药用橡胶塞铝制瓶盖,密封好。
2.家庭四季常备用药,药店、诊所宜上量。
3.口感好,纯中药,无毒副作用。
4.采用两道原汁,保证效果持久高效。
5.一药多效,清热、消炎、止咳三管齐下。
温馨提示
1、商品图片信息展示仅供参考,最终包装以商品实物为准。
2、说明书内容仅供查阅参考,最终以商品包装内说明书为准。
3、使用商品时,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书使用!
4、药品请按说明书或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联合用药
儿童感冒:
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阿奇霉素分散片(儿童)+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儿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gpxinjiapo.com/dxmp/9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