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中国国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
张家界天门洞、南天门茶陵日月岩,崀山天生桥,飞天山穿坦……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后面都隐藏着一种相似的景观——山体之中,一洞(或几个洞)穿“心”这属于什么地貌景观?究竟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种景观呢?全中国最出名的“天门山”其实是喀斯特穿洞景观我国的“天门山”遍布大江南北这些天门山的得名往往取自“两山相望如门”的山势真正在山上门洞大开“天门”之名神形兼备的恐怕就只有张家界天门山了◎张家界天门山,海拔.6米,天门洞就位于其上海拔米处。洞高.5米,宽37米,深98米,置身其中,只觉洞若通天。摄影/龚朝阳天门山是一座四周绝壁的孤山海拔.6米“天门”位于海拔米处高悬于半山之上置身其中,只觉洞若通天不过在地质地理学家眼里天门洞只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穿洞而已所谓穿洞,指抬升脱离地下水位的或大部分已脱离地下水位的地下河、地下廊道、伏流或洞穴其两端成开口状并透光者在喀斯特地貌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只不过天门山孤峰高耸天门洞临空独尊所以才备受推崇◎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就在距离天门山直线距离大约10公里外的七星山山脉,在一座山巅之上也有一个大洞。据张家界山地救援队魏贤彪测量,这个洞高87米,宽43米,洞顶厚度75米,当地人称其为“小天门”。不论是“天门”还是“小天门”,这种穿山而过、两端透光的洞,在地貌学中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穿洞。而且在湖南,或大或小的穿洞景观可以说是非常常见。摄影/吴三友对于天门山穿洞的形成地质学家覃功炯是这样解释的:天门山碳酸盐岩层厚且比较纯净历经溶蚀的时间长而且这一带年降水量大平均达毫米天门山上裂隙十分发育沿这些裂隙发育形成了古老的洞穴系统之后由于地壳局部抬升天门山被抬高形成了孤山独立的姿态其上的洞穴也随之被抬升在此过程中洞道历经多次崩塌残余部分越来越少就形成了穿洞张家界的另一个“天门”,让我学会了一个新概念——“假喀斯特”张家界的“天门”并非只有天门山一处在黄石寨还有一处名为“南天门”的景观“南天门”也是穿洞吗?是的,不过它不是喀斯特穿洞而是一个石英砂岩穿洞◎黄石寨的“南天门”。摄影/李纲说到这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假喀斯特”凡是地貌形态很像喀斯特地貌但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的我们就叫它“假喀斯特”喀斯特作用的基本原理在于存在着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的弱碳酸和碳酸盐岩之间的化学反应但假喀斯特基本没有化学反应打个比方,水对碳酸盐岩的侵蚀像水把岩石的一部分给“化”掉了而假喀斯特作用,水对岩石的侵蚀就像用水做的刀斧在切割琢磨是纯力气活◎袁家界的“天下第一桥”。摄影/孙建华还有张家界的著名景点“天下第一桥”也是一个石英砂岩穿洞是流水沿节理溯源侵蚀,崩塌而成的天生桥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穿洞它是继承穿洞发育而成的天生桥和穿洞的主要区别是残留顶板的宽度、跨度和顶板上方的地貌形态天生桥顶板跨度不小于宽度顶板上部的地形相对平坦,否则应为穿洞穿岩、穿坦,老百姓早已用生动的语言给丹霞穿洞起了名字湖南最有特色的地貌当属喀斯特地貌、张家界石英砂岩地貌和丹霞地貌在喀斯特地貌和石英砂岩地貌中都有穿洞景观那么在丹霞地貌中是否也有呢?丹霞地貌学家黄进认为若丹霞岩墙较软的岩层在同一位置两侧都风化形成了凹坑就可能把山体或岩墙蚀穿,形成穿洞◎在郴州飞天山,同一段丹霞山体上,崖体较厚的东侧一个洞穴还处于额状洞阶段,是为黑坦;在最薄的西侧,崖体已经被从两端穿透,形成了天生桥,是为飞天山穿坦。株洲市茶陵县湖口镇杨柳村日月岩从天空中看,这座丹霞山体从四面都被切开像一个支起来的只有顶盖的帐篷又像是一堵半环的岩墙日月岩的得名就因为这道岩墙上发育形成了一大一小两个穿洞:大者高10—15米,深10米,宽20米呈半圆形,称为日洞小者高1.5米,宽5米,深3米,称为月洞当地人并不把这里叫做什么“日月岩”而是直呼其为“穿岩”◎红莲寨丹霞天生桥,也许曾经是兵寨的天然寨门岳阳市平江县地处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孕育了当地独特的“兵寨文化”。历朝历代,每遇战事迭起时,当地百姓就会利用天然地形结寨自保。在安定镇长田村,据记载有一座始建于元朝的红莲兵寨,以一处穿岩作为屯兵驻守之地。百姓们所说的穿岩,实际上是一座丹霞天生桥,洞高20米,宽15米,如天造地设的拱门一般,令人不禁猜想,当年的兵寨是否就是以此为寨门的。摄影/皮少英日月岩的丹霞地貌是发育在一个红层盆地中的这个盆地名为茶永盆地位于茶永盆地最南端郴州市苏仙区的飞天山也以丹霞地貌而著称在飞天山地区,当地人称岩洞为“坦”“穿坦”则为穿洞或天生桥并不特指某个具体的地方在湘西体味穿洞的前世今生听说我在找穿洞湖南的户外探险高手王焕友也发来了邀请他说古丈县的鬼溪上穿洞众多让我一定要去看看他先带我来到鬼溪的下游在他的带领下,我来到一个山崖之下山崖上十多米高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穿洞还有水流从穿洞底部流出形成一道细长瀑布这是我此行第一次看到有水的穿洞不由非常兴奋他却说明天再带我去看更精彩的◎穿心寨双穿洞,像手拉手的母子,又像在接吻的情侣在慈利县高桥镇穿心寨的一处高山上,一大一小呈倒葫芦形的两个穿洞,把一段山岩分隔成了两部分,形似母子手拉手依偎在一起,又像一对正在接吻的情侣。据专家介绍这是形成于碳酸盐岩上的穿洞,可能是溶洞系统中双层洞道崩塌之后的残余。摄影/李景林第二天,在王焕友的带领下我们又来到高处的李家寨屋舍俨然的村子和周围平整的水田让我很难想象旁边其实就是悬崖峭壁走入村旁另一个特别崎岖的河谷中前进了大约2公里我发现地表水流入了地下原来这是一个喀斯特盲谷盲谷的尽头处有一个天生桥下到谷底,路边出现一个大约两米高五六米长的洞口从洞口走进去没几米是一个大约几平方米大小的洞厅然后洞道折了一个弯十几米外就是另一个出口也就是说虽然这段洞站在出口看不到入口但站在洞厅的位置向两面看却都是透光的我回想了一下穿洞的定义——“抬升脱离地下水位的或大部分已脱离地下水位的地下河、地下廊道、伏流或洞穴其两端成开口状,并透光者”眼前的洞符合两端开口,但不符合透光所以我判定,它不属于穿洞不过看着洞道里堆积的崩塌下来的巨石我不由想,也许再崩塌下去也能形成穿洞它可以算作穿洞“前世”吧◎喀斯特穿洞和天生桥形成过程示意图。绘图/李亚龙从这个穿洞的“前世”继续走走不远眼前出现了一个标准穿洞远看颇似桂林象鼻山走到近处发现洞后别有洞天从洞中穿过去,竟然置身一个巨大天坑中而天坑的另一侧还有一个洞口进入这个洞口后,脚下渐渐有了水原来,我们和转入地下的伏流相遇了不过水不大,而且洞道非常宽敞所以我们还能继续前进一直前进了几百米后又有光亮照了进来不过水没有流向光亮处而是拐了弯从一个陡坎上流走了陡坎落差有几十米我们没带装备无法走下去王焕友说,他以前下去过过了陡坎后再走几十分钟伏流就又出露地表了水流出的地方就是我们昨天看到的那个大穿洞没想到在鬼溪这短短几公里的范围内竟然有一个穿洞的前世——两端开口但不透光的洞两个标准的穿洞还有一个穿洞的未来——天生桥漫长的地质发育过程就这样被浓缩着展现在了我的眼前这真是大自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印记是喀斯特地貌演化过程中难得的证据本文选摘自《中国国家地理》年1月文章:《天门、穿坦、月岩、象鼻山……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撰文/税晓洁摄影/税晓洁等责任编辑/张璇图片编辑/王彤地图编辑/陈云全文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sgpxinjiapo.com/dxzy/135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