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

丹霞山风景区


丹霞山

丹霞山风景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面积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风景区和自然遗产地。

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世界已发现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在距今1.4亿年至万年间,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接受大量碎屑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红色地层;在距今年前后,地壳上升而逐渐受侵蚀。距今万年以来,盆地又发生多次间歇上升,同时流水下切侵蚀,丹霞红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也就是现在的丹霞山区。

丹霞山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过程、营力作用以及自然环境、生态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丹霞地貌区最为详细和深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基地。

年以来,丹霞山先后被开发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等五项国家级牌子,年2月1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特点

丹霞山风景

地形地貌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形以广东北部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构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是形成于距今约7至9千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的红色河湖相砂砾岩。在距今约万年前,地质公园所在地区受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产生许多断层和节理,同时也使整个丹霞盆地变为剥蚀地区。在距今约万年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得本区迅速抬升。在漫长的岁月中,间歇性的抬升作用使得本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将丹霞山区塑造成座山石错落有致,形象万千。

地质形成

在距今1.4亿年至万年间,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接受大量碎屑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红色地层;在距今年前后,地壳上升而逐渐受侵蚀。距今万年以来,盆地又发生多次间歇上升,平均大约每万年上升1米,同时流水下切侵蚀,丹霞红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也就是现在的丹霞山区。

地质构成

丹霞山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过程、营力作用以及自然环境、生态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丹霞地貌区最为详细和深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基地。丹霞山风景区内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天生桥多座,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参差,错落有序;山间高峡幽谷,古木葱郁,淡雅清静,风尘不染。锦江秀水纵贯南北,沿途丹山碧水,竹树婆娑,满江风物,一脉柔情。

发育模式

丹霞山发育在南岭褶皱带中央的构造盆地中,具有单体类型的多样性和地貌景观的珍奇性,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及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的模式地,是发育到壮年中晚期簇群式峰丛峰林型丹霞的代表。在系列提名中热带物种成分最多,沟谷雨林特征最突出;是丹霞生物谱系、丹霞“孤岛效应”与“热岛效应”研究的模式区域。

丹霞山境内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天生桥共计多座;丹霞山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过程、营力作用以及自然环境、生态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丹霞地貌区最为详细和深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基地。

地理环境

丹霞美景

地理位置

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东经°36′25″至°47′53″,北纬24°51′48″至25°04′12″之间。面积平方千米。锦江自北向南穿境而过,风景区由本体山峰(2.5平方千米)和外围景观两部分组成;东起僧帽峰,南抵屯军寨,西至观景亭,北到凉伞石,总面积平方千米,开放游览面积12平方千米。

气候特点

丹霞山位于南岭山脉南坡,属亚热带南缘,具有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

丹霞山过渡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点。

丹霞山年平均气温19.7℃,极端最低温-5.4℃,极端最高温40.9℃,最大月平均日较差18.8℃。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3℃,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9.5℃。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有秋高于春的特点。

丹霞山年均日照总数小时,太阳辐射量.2千卡/平方厘米,日均每日日照时数4.7小时,7-9月较多,2-4月较少。

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东经°36′25″至°47′53″,北纬24°51′48″至25°04′12″之间。面积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最大、景色最美的风景区。年以来,丹霞山先后荣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等五项国家级牌子,年2月1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由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以赤壁丹崖为特色。据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发现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在距今1.4亿年至万年间,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接受大量碎屑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红色地层;在距今年前后,地壳上升而逐渐受侵蚀。距今万年以来,盆地又发生多次间歇上升,平均大约每万年上升1米,同时流水下切侵蚀,丹霞红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也就是现在的丹霞山区。

资源概况

遗迹资源

丹霞风景

丹霞盆地西南缘还有著名的马坝人(尼尔德特人)头骨化石遗迹,是研究早期智人的重要线索。同时在狮子岩的石峡文化遗址,是距今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存。

动物资源

黄腹角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长约50~65厘米。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飞羽黑褐带棕黄斑。下体棕黄。脸部裸皮朱红色;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雌鸟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杂斑。

植物资源

在植物资源上,具有明显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过渡的特征,丹霞山全部植物共科、属、种。其中丹霞山植物区系共有种,隶属于科属;丹霞山各类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3种;IUCN红色名录收录的5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1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3种;丹霞山中国特有种97科属种;其中丹霞山本地特有种中,丹霞梧桐、丹霞南烛、丹霞小花苣苔最为突出和具有代表性。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年)记载的13种,其中中华水韭为Ⅰ级重点保护。

人文历史

北宋徽宗崇宁年(-年),法云居士云游至丹霞梦觉关,见奇洞胜景,山石“色如渥丹、灿若明霞”,顿觉醒悟,发出“半生都在梦中,今日始觉清虚”的感叹,遂题“梦觉关”,并在此建庵宇18间,供奉观音菩萨。

明代崇祯末年(年),江西赣州巡抚李永茂抗清未遂,携家眷隐居于丹霞山“长老寨”,筑舍开田,邀朋聚友。其弟李充茂于后将此山施予寺庙。

清康熙元年(年),广州海幢寺澹归禅师,来丹霞山开辟道场,营建别传寺。先后修建大雄宝殿、弥勒殿、观音阁、藏经阁、方丈楼、禅房、客堂等,建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半山寺院,取佛教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义中“别传”二字为寺名,称“别传禅寺”。

康熙二十一年(年),广州海幢寺另一僧人古健在丹霞山半寨和洪岩两处建有庵堂,并于康熙五十年(年)重塑十八罗汉。丹霞山香火日益旺盛,参拜活动络绎不绝。

清乾隆四十一年(年),南韶雇员李璜游览丹霞,在别传寺藏经楼发现澹归禅师文稿《偏行堂集》,有反清之嫌,便上呈高宗,僧徒遭大肆杀戮,别传寺首遭大劫。

民国十四年(年),国民党军队隔锦江炮击黄耀祥等百余土匪,别传寺所有珍贵法器被遁逃顽匪横扫一空,使别传寺遭到第二次劫难。

民国十五年(年),国内战乱频繁,地方秩序异常混乱,仁化县立中学移至别传寺避劫难,不慎失火烧山,大雄宝殿,韦驮殿等大型建筑物皆化为灰烬。别传寺遭第三次浩劫。

民国二十三年(年),广东西北区绥靖委员李汉魂率军驻扎韶关,重修丹霞精舍、丹霞下院等,并作《重修丹霞记》。

解放后的年,仁化县建立丹霞山林场。年本焕法师募捐千万元重修别传寺,并陆续重修锦石岩等景点。

年,别传寺佛像开光,国内外佛教徒千余人前来祝贺,盛况空前。从此,别传寺和锦石岩以其繁盛的宗教活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佛门弟子和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前来进香游览观光。

开发保护

丹霞山

基础建设

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务委员会第次会议提出了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计划,建立全球地质遗迹保护网络体系。

年3月国家国土资源部批准了开展国家地质公园工作的报告。

年8月正式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

年9月,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厅发[]77号文下发了《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工作步入规范化的道路。

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决定,支持其成员国创建具独特地质特征的自然公园。

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将组织建设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

年4月国家国土资源部启动了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

年被国家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年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委员会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品牌建设

丹霞的世界世界的丹霞--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十年回顾年1月,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入选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开启了丹霞走向世界的历程。丹霞地貌(Danxialandform),年冯景兰等在丹霞山考察时首先命名,历经曾昭璇、黄进、彭华等四代学者百年来持续深入的研究,成为中国地学届杰出的研究成果。以丹霞山为模式地的丹霞地貌在中国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是丹霞山和丹霞地貌走向世界的开端。年5月,在丹霞山举办了首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同年7月,国际地貌学家协会成立了丹霞地貌工作组;年8月以丹霞山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六省六个丹霞地貌风景区以"中国丹霞"的名义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年10月,在丹霞山召开了第二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与丹霞山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丹霞地貌工作组丹霞地貌国际研究基地。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致力于培育丹霞山科学名山科普基地品牌。先后建成丹霞山博物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青少年科普科教基地以及高校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开辟了多条地质和生物多样性科考科普线路,设置了完善的科普解说体系,编印了《丹霞山地貌》、《中国红石公园》系列科普图书,开设了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等科普讲座,打造了"中国丹霞进校园"科普品牌,年接待科普旅游者40万人次。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建设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10年的努力,形成了以丹霞山为龙头的韶关旅游产业格局,年丹霞山接待游客人数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亿元,较年分别增长了%。旅游开发影响的区域,当地居民90%从事旅游服务,受益于公园的建设,已成为地质公园和自然遗产最为重要的守护者。年丹霞山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第一名。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主要景点

巴寨景区

巴寨景区在丹霞山西南10千米,当地人俗称大石山。隔锦江相对,总面积40多平方千米,由锦水、田园、村落及仙山琼阁群山组成,"大丹霞"丹霞地貌的核心区。这里地域深广、山势高峻。在全区27座海拔米以上山峰中,该区独占20座,最高峰巴寨海拔米,是丹霞山的"珠穆朗玛"。这里山水交融的组合景观及地貌特征,是丹霞地貌最典型、最壮观、最精粹、最完美的代表。

老峰景区

长老峰游览区是历史最悠久的游览区。它由长老峰、海螺峰、宝珠

长老峰

峰三峰构成的连体山块,由三级绝壁和三级崖坎构成三个最典型的赤壁丹霞景观层次。

下层景观以锦石岩为中心。有始建于北宋的锦石岩寺、千圣岩、祖师岩、伏虎岩、龙王岩、梦觉关、幽洞通天、龙鳞片石、马尾飞泉瀑布及变色龙百丈崖及最典型的赤壁丹崖等众景观,以历史悠久、宗教文化、丹霞地貌为亮点。

韶阳石景区

韶阳石游览区与长老峰游览区隔江相望,因有天下第一奇石韶阳石而得名。该区以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保存完好以及发育最典型的丹霞石墙、石柱和石拱地貌为特色,主要景点有韶阳石、九九天梯、双乳石、睡美人,古寺混元洞,七座天生桥,三处古山寨及众多拟人拟物、拟兽拟禽的山石造型以及6座古石窟寺遗迹和十几座古山寨等。细美寨建于明代,寨门扼悬崖道之口,险若华山。通泰桥为最大的天生拱桥,内拱跨度为38米,拱高15米。

韶阳石

翔龙湖景区

翔龙湖位于长老峰南侧,因其湖面轮廓酷似一条腾飞的龙而得名,龙首、龙角、龙身、龙爪、龙尾一应俱全,故取名翔龙湖。从龙头至龙尾总长米,水深18米。自然景观有三涧、六峡、九洞、十八峰。沿湖有龙角山、龙须涧、九龙峰、仙居岩、雾隐岩、乘龙岩、祈龙台等景点20多处,山崖上古今龙文化石刻比比皆是。

阴元石景区

沿汇龙溪上玉女台,在这高山竟秀,巍峨起伏,密林修竹,莽莽苍苍树林里,你可目睹著名的天下第一绝景--阴元石。它高10.3米,宽4.8米。石中有一个洞,洞深4米,洞高5.3米,唇宽0.75米,恰如把女性的阴具放大了一百倍。它的神奇不仅仅是形状和比例,而是它的魅力更在于粉红的颜色,里外石壁的光滑和看上去的柔软,四周的灌木及鲜苔、杂草形成的那种自然的修饰,就如青春少女,红唇丰腴,性窦初张,九天玉女下瑶池。不仅让男性大悦一饱眼福,就连女性看后都连连称赞,"绝、绝、绝,像极了,就如真的一样"。人们把这相当相似女性生殖器的石块称之为"母亲石"、"少阴石"和"生命之门",示为少女的柔情、芳心。面对阴元石,撕下虚伪的面具,拨开羞涩的面纱,使你情不自禁地朗诵"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句。我们感叹她的逼真,感叹她的渊源,感叹天公的鬼斧。也许是女娲造人,以此石为型的起源吧。

阴元石

锦江景区

丹霞山之秀,主要秀在锦江。一江碧绿的玉液,出自万顷林海,在丹霞山群中迂回南流。锦江两边,翠竹夹岸,树木婆娑;近石倒映,远山逶迤,富有岭南风情的山村田园风光掩映其间。诗云:"一水浮青碧,千峰竞翠微",并不逊于桂林山水。

该游览区以锦江游船为主线,北起博士生态园码头,南至丹霞电站。沿途几十处景点串珠分布,形成8千米水路风景长廊,乃大自然之瑰宝。




转载请注明:http://www.sgpxinjiapo.com/dxzy/556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