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自然教育的活动中,许多都会涉及到解说,而何为环境解说,它的目标是什么,包含了哪些要素,如何做系统的环境解说规划……对于这些疑问,本文或许能为你解开一些答案。
自然教育是环境解说的主要目标
环境解说是一种链接供给侧(生物圈保护区)与需求端(公众)的信息沟通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将生物圈保护区里珍贵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丰富有趣的“自然故事”,通过多种形式的解说设施和人员服务传递给公众,帮助生物圈保护区“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公众自然教育,引导公众亲近自然、接触自然、尊重自然,从而建立起人与生物圈的“链接”关系。
美国的FreemanTilden被尊称为“环境解说之父”,他在年出版的《解说我们的遗产》一书中写到“通过解说,我们理解;通过理解,我们感激;通过感激,我们保护。”这句话道出了环境解说的真谛,即为了激发公众尊重自然的情感而解说,为了引导公众负责任的生态保护行为而解说,环境解说的最终目的在于支持生态保护事业。西方环境解说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引入环境解说的概念,大陆学者于年开始环境解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鸟类环志自然教育活动-摄影:赵敏燕
直接移植国际经验导致“水土不服”窘境
环境解说是保护区实现自然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更强调自然性、参与性和可持续性。美国最早将环境解说应用于国家公园,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也积累了成功经验和规划模式,取得了较好效益。目前,由于缺乏环境解说的国内经验和相关专家,许多发展中国家直接将西方模式移入本国保护区,导致了水土不服的窘境。其原因在于,西方受“人地分立”价值取向的影响,保持着对保护资源的“纯自然性”,西方人海洋外向型思维延续了注重空间拓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sgpxinjiapo.com/dxzy/5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