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

探秘丹霞山领略岭南山川的独特魅力


“曲江山水闻来久,此方定是神仙宅。”(唐·韩愈与北宋·苏轼)丹霞山,这片位于韶关市浈江区与仁化县交界地带的红石公园,不仅是一处风景胜地,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以独特的丹霞地貌闻名于世,总面积平方千米,其中丹霞地貌集中分布面积高达平方千米,是全球低纬度地区最大面积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自年开发以来,丹霞山屡获殊荣,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并荣获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年,它更是荣登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列;年,“中国丹霞”更是以广东丹霞山为首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如今,这里正在创建丹霞山国家公园,旨在进一步弘扬其独特的自然与文化价值。

丹霞山不仅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更是全球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风景最优美、研究最充分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这里的地貌特征是由白垩纪红层盆地的沉积厚度超过米,经过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抬升作用所形成。随后,在断层纵横的丹霞盆地中,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和差异风化等外动力作用共同塑造了这片壮年晚期的丹霞山地貌。如今,这里由多座相对高差50米以上的山峰、岩堡、石墙、岩柱、穿洞、天生桥等景观组成,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最低点浈江河谷海拔50米,而最高峰巴寨则高达.2米,形成了鲜明的地势差异。东部群峰中的僧帽峰(人面石)海拔米,而丹霞山主山长老峰-海螺峰-宝珠峰的最高点海拔则达到米,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游览体验。自年冯景兰命名“丹霞层”以来,经过吴尚时、曾昭璇、黄进、彭华等一代代丹霞人的深入研究,以广东丹霞山为代表的丹霞地貌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广为人知的地球面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这是民国时期邹鲁对丹霞山的生动描绘。丹霞山,这一自然奇观,不仅集结了雄伟、险峻、奇特、秀丽和幽静等多种景观,更被精心划分为丹霞景区、韶石景区、巴寨景区、飞花水景区、仙人迹景区,以及锦江风光带和浈江风光带。游客们可以尽情探索锦石岩-长老峰、阳元石-细美寨-通泰桥、翔龙湖-阴元石-卧龙冈等五大游览区,同时还有水上丹霞和锦江画廊等水上景观供人欣赏。此外,阅丹公路更是将韶关市区与仁化县城的美景串联在一起。

在清初时期,丹霞山的十二大景观便已评选而出,包括锦水滩声、玉台爽气等,每一处都令人叹为观止。而龙鳞石、天柱石等六大奇石,更是让游客们流连忘返。其中,茶壶峰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天然“紫砂壶”,其独特造型令人叹为观止。双阙石的妙境天成,仿佛是广东的北大门,迎接着四方游客。此外,韶石三十六石也因其独特的形态和历史意义而享誉古今。“绝境方知在岭南”(唐·胡曾)。丹霞山区不仅以壮美的自然景观著称,其生物资源同样丰富而独特。地处南岭山脉南麓的丹霞山,属于珠江流域北江-浈江水系,这里的气候条件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形地貌,如高度离散的壮年期丹霞地形、纵横交错的沟谷溪流,以及广袤的赤壁丹崖,共同构成了丹霞山特有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宜各类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衍,还为崖壁植被和岩栖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截至年6月,丹霞山已记录高等植物多达种,其中不乏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仙湖苏铁,以及水蕨、丹霞兰等31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同时,这里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共有种野生动物在此栖息,包括种昆虫、种节肢动物、种脊椎动物等。特别是中华秋沙鸭和黄胸鹀两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黑鸢、白鹇等58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此外,丹霞山还发现了44种新物种,如丹霞梧桐、丹霞兰等,这些新物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万古丹霞冠岭南”(现代·赵朴初)。丹霞山不仅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而闻名,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舜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丹霞山古称韶石、韶石山,传说中舜帝南巡时在此奏韶乐、命韶石,由此诞生了韶州、韶关等地名。此外,浈江右岸的新石器时代鲶鱼转遗址,以及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溱水》中对韶石的生动描绘,都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历代文人如张九龄、韩愈、苏轼等纷纷在此留下诗文,赞美丹霞山的壮美与神奇。而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山寨与古村落,更是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此外,还有摩崖石刻、岩画等文物遍布全境,其中丹霞山摩崖石刻更是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及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数量众多,包括鲶鱼转遗址、雪岩与石乳泉等自然景观,以及锦江岩画、金龟岩庙遗址等人文遗迹。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丹霞山独特的文化景观。




转载请注明:http://www.sgpxinjiapo.com/dxjd/135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