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

清朝诗僧澹归今释著作被乾隆禁毁,圆寂


海幢寺诗系中另一位清初著名诗僧澹归今释,是天然和尚函是的弟子,其著作被乾隆禁毁,圆寂近百年后仍受文字狱牵连。

澹归(-),俗姓金,名堡,字道隐,浙江仁和人(今杭州),明崇祯十三年进士,明朝时任山东临清知州,明朝灭亡后曾先后出仕隆武、永历两位南明君主。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即清兵入关翌年,明崇祯堂兄朱由嵩在南京延续明朝政权,号弘光帝,为南明第一代君主,同年五月,称帝仅数月在南京被虏。同年闰六月,郑芝龙等拥崇祯孙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登基,改元隆武。澹归投隆武帝,获授职礼科给事中,澹归奏请恐郑芝龙兵权过大弄权,以丁母忧为由弃官归隐。

顺治三年(隆武二年,)十一月,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号永历。顺治五年(永历二年,),永历帝诏澹归入朝,授职兵科给事中。澹归因党派纷争被诬告收赃款下狱,在梧州狱中受酷刑险死,谪遣戍清浪卫。顺治七年(永历四年,)抵桂林时南明已失陷,遂剃发为僧。顺治九年()三十九岁,南下广东番禺雷峰山海云寺,在天然和尚函是座下受具足戒,法名今释,字澹归。初当海云寺厨房碗头,又曾担任万年寺书记。

澹归的功绩是他在顺治十八年()到仁化县丹霞山(今韶关)建别传寺,以智者大师四十年建十二道场为榜样,勉励自己效法智者大师建寺之愿力。同门今无和尚记述澹归创建别传寺的决心,犹如金刚般坚固:

「澹归以金刚心铸成霞山一席,使法王有居有处,龙象可步可随,幽谷迎人,长林适意,宜其情见于言。」

丹霞山别传寺后与曲江会龙庵、仁化准提阁、始兴新庵、南雄龙护园,合称为「丹霞四下院」。现在的别传寺已成为旅游热点,旅游时大可怀缅创寺的澹归和尚。

澹归奉函是为别传寺住持,自己退为西堂。康熙七年,函是传法澹归为第四法嗣。康熙十三年澹归继席别传寺。康熙十七年,赴浙江嘉兴楞严讲寺请万历版的《大藏经》。康熙十九年()秋,澹归在平湖(今苏州)圆寂,世寿六十七岁。

函是与澹归两师徒感情深厚,函是写有多首送别澹归的诗,如《送澹西堂之海幢》、《送澹归行化五羊》、《送澹西堂下广州》。澹归圆寂,函是撰《哭澹归》诗悼念,诗中参透生死,惟惋惜痛失僧材:

「人生莫不死,安可伤形役,一百年终归何乡?况已六十七,讵足论短长。所伤法运衰,死者皆贤良,法眼在一时,岁月多荒唐,波旬入人心,善观其向方。」

历史对澹归评价褒贬不一,因他跟清朝藩王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关系密切,写《元功垂范》为尚可喜歌功颂德;但他又曾撰《梅岭记》发扬文天祥不屈精神。

澹归著作被门人编辑成《遍行堂集》四十九卷,由韶州府知府高纲为之制序,及《遍行堂续集》十六卷。澹归是南明朝臣,作品又带有遗民色彩,在他圆寂九十五年后遭到文字狱。乾隆四十年(),大学士于敏中查封高纲之子家藏书籍,当中包括澹归著作,上奏销毁,乾隆颁谕:

「朕检阅各省呈缴应毁书籍,内有僧澹归所著《遍(遍)行堂集》,系韶州府知府高纲为之制序,兼为募资刻行。因查澹归名金堡,明末进士,曾任知县,复为桂王朱由榔给事中,当时称五虎之一。乃托迹缁流,籍以苟活,其人本不足齿,而所著诗文,中多悖谬字句,自应销毁。」

乾隆又谕令销毁澹归的墨迹墨刻、删除澹归别传寺开山祖师之名及将别传寺开放给十方常住:

「墨迹墨刻亦不应存……将其寺作为十方常住,削去澹归开山名目。」

澹归在海幢寺十年,现时重建的海幢寺只有他的两句法语刻在石灯炷上:「镜影灯光,珠回玉映」。灯是五供养之一,《普贤行愿品》将灯炷比喻为须弥山:「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澹归的字犹如法供养。

澹归是清初著名文人,与清初文坛名士钱谦益、方以智等往来唱和。诗歌酬唱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可追溯至《诗经》。孔子认为诗具有文艺的社会功能,可以培养「兴观群怨」的四种能力;其中「群」是合群,指通过诗歌互相切磋,可以沟通感情,提高写诗做人的双重修养。王夫之撰《金堡列传》,详细记载澹归出家前的经历,可算是澹归前半生的传记。澹归曾为钱谦益(-)《列朝诗传》作序。澹归与方以智(-)相交,二人同是抗清后遁入禅门的遗民诗人,在梧州诏狱亦曾作词寄方以智。方以智驻锡青原行思祖庭的青原山净居寺,澹归曾往探望,写下《青原山赠药地禅师》:

「未了青原付与谁?壎篪同调更相吹。千峰紫气当关覆,十面香云匝地围。爻象曾怜山下火,须眉且驻劫前灰。直钩钓得狞龙后,限作飞流不许归。」

康熙十年()方以智因文字狱押往广东,途经惶恐滩猝逝,澹归作《风流子·挽药地和尚》词悼念,赞方以智为「先觉先知」、「独运灵机」。

王夫之评澹归诗「熟知天下利病,文笔清坚,度越溪径」、「铦刻高举、独立古今间」。澹归诗文特色是善用语体化、好用古事、及讽刺幽默。澹归擅长将雅文学与俗文学结合,《遍行堂集》有不少白话语体作品。《退一步宽一着歌而徐仲远寿》是一首祝寿歌,也是一首七言古诗,内容充满人生哲理,写得很口语化,方便大众明白记忆:

「退一步宽一着,玅合长生资大药,此中无处着输赢,此外谁能论强弱。借问何人处此方?守雌自昔开雄畧。南州高士南池舟,水天一合凉于秋,主宾真率各无事,眼前活活行云浮。」

澹归《雷峰乞米文》用「倒反」手法的口语体来写,尽显讽刺幽默的文笔:

「一箇(个)所在,有若干田,不用犁锄,随人下种,种子是饭,灌溉是汤。也不开花,也不结实,收成极好,不比寻常。水旱不侵,肥硗不异,官无税粮,人无争占。虽无佃户,不欠一些,少种多收,多种愈倍。一时买得,万劫长存。

借问此田在什么处?在雷峰山海云寺里。管田老汉,唤做天然,若有本钱,要寻利息,车载斗量,去问渠看。」

诗的前半部用四言句式描述,针对人们普遍好逸代劳、不劳而获的心态,呈现他们梦想中的丰收田稼,内容含有两层意义:其一是讽刺现实中的荒田与理想景况恰恰相反。「官无税粮,人无争占」更是讥讽官府征税、人性贪婪的社会现象。其二是比喻供养三宝是福田。末句「问渠」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是第三者「他」的称谓,末段全是戏谑,劝信众种福田,若不信可向住持函是取利息,语带幽默,苦中作乐;又开其师函是玩笑,称他为「管田老汉」,反映澹归开朗性格及两师徒感情融洽。

澹归好用古事入诗,他的《过鄱阳湖》一诗借用鄱阳湖之战,以史鉴今,简明有力:

「潋灧孤颿(帆)出,萧条一望中。天低前际水,云折后来风。万里无终始,随流失异同。谁能遗列在,血战悯群龙。」

鄱阳湖之战发生在元朝末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在江南称帝,国号大汉。朱元璋火烧陈六十万海军,奠定了日后平定江南,收复中原,明朝开国的基础。这场战役死伤惨重,《明史》记当时「湖水尽赤,友谅兵大乱,诸将鼓噪,乘之斩首二千余级,焚溺死者无算。」澹归借这战役,暗喻汉人为保家园扺抗清军。「云折后来风」暗示南明抗清的战争失败。「潋灧」形容水波荡漾、水波相连。「出」字带有动感,「孤」、「萧」萧条的景象,既反映汉人兵力单薄,也反映诗人内心孤寂,折射自己在南明不如意、孤掌难鸣的经历。

澹归的诗记录了清初战乱及迁海带来民不聊生的祸害,令海云寺及海幢寺粮食短缺。海云寺在番禺东偏,广州东南水路四十里的雷峰山上,虽然环境「博大奇观、幽趣莫比」,战争造成的饥荒令寺僧生活非常拮据,要依靠募捐接济,函是自叹当时要乞食解决困境:「战后无炊强下山」、「因僧乞食下彭湖」。即使位处广州的海幢寺,百余僧人面对渐渐粥饭不给之困境,澹归难免有「巧妇难为无米炊」的慨叹:

「法轮未转食轮转,食轮不转法轮偃,借问如何转法轮,大石小升一样满。」

澹归《为雷峰乞米说》记述缺粮是由于清政府下令迁海,令田耕荒废了一半、寺中存米没了八成:

「近来迁海,鲸波如沸,人民惊窜,战鬭纵横,雷峰有些田,没了十之五,雷峰有些盘米,没了十之八。」

「鲸波如沸,人民惊窜」八字勾划出迁界对居民生活的严重打击。文中澹归自讥为叫化子讨饭,但写来文笔诙谐、不卑不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gpxinjiapo.com/dxmp/12083.html


当前时间: